“参军,再往前便是日连部放马之地了……”
这已经是元贞八年五月。
左御卫大将军府司马参军裴行俭高高举起右手,两千余骑兵渐渐放慢马速,随着战马嘶鸣之声,大军渐止。
裴行俭拉下罩住口鼻的白布,大口的呼吸了几下草原上仍旧略显凛冽的空气。
他本长的浓眉朗目,五官偏于柔和,可以说得上英俊,不过他常年领兵征杀,弄的皮肤粗糙,目光流转之间,锐利如鹰隼,加之体格健硕,满身彪悍之气,看着凶恶的很。
他今年不过二十四五年纪,出身河东裴氏洛阳房,父亲是前隋光禄大夫裴仁基。
裴仁基战功赫赫,却和前隋其他将领一般生不逢时,在开皇年间战功卓著,但到了隋末,却是先降李密,再降王世充,后来谋刺王世充事败被杀。
裴行俭自幼便随在父兄身边,几乎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军中厮混。
十几岁时,天下烽烟四起,于是便随父兄转战河南河北山东各处,剿灭匪患无数,可各处义军却是越来越多。
裴仁基被杀之时,他与兄长裴行俨领兵在外,王世充派人围剿,兄弟两人自然不甘就死,率军突围而出,过河降窦建德。
窦建德败亡之后,两人随之降唐。
还是那句话,隋末河南乱成了一锅粥,当时的河南将领们一个个身披血色,走马灯一样降了这个降那个,即便是吕布重生也定然要大吼一声,不要脸。
他兄长裴行俨久经战阵,又有护送九玺入长安之功。
李破为安抚窦建德降人,以其为表率,许为兵部侍郎,河东郡公,后裴行俨随军入凉州,参与了平定吐蕃的战事,屡立战功,开府建牙为左领军将军,现如今在左翊卫大将军张伦麾下听命。
裴行俭降唐之后,却是被左御卫大将军尉迟偕看重留在河北军中,成为大将军府司马参军。
年纪轻轻便已身居高位,对于旁人来说,说不得正是春风得意,志得意满的时候,可这些对于裴行俭而言却不算什么。
他们这一支虽说出于河东裴氏,可走的却是出将入相的路子,领兵打仗是本分,朝廷的文官也做得,像他父亲裴仁基,就曾做过礼部尚书。
允文允武,非常符合当世出将入相的说法,后来文人们吹捧的儒将,其实在大唐之前的历朝历代,都非常平常。
而他们的风格和后来大多手无缚鸡之力的所谓儒将截然不同,率军冲阵,身先士卒那是基本要求。
…………
数日之前,尉迟信所部大军在怀远镇驻扎,随时准备开拔进军辽水。
之所以迟迟未能启行,一来是粮草囤积还没有达到尉迟偕的的预期,二来就是除了他的本部兵马五万多人之外,还有其他各部属于临阵归到了他的麾下,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梳理。
之外就是大唐和突厥约定,一起攻打辽东的阿史那多闻,战后的利益分配也早已在盟会时商量妥当。
可临战之际,突厥人领着契丹附从不管不顾,乱糟糟的先行渡河而去,根本没有跟唐军配合的意思。
尉迟偕恼怒之余,也生出了些疑虑。
突厥人未曾展现出任何诚意,是突厥王庭的授意,还是新任的突厥东方汗阿史那陪律有了异心?
突厥的东西两汗便如中原的诸侯,权力大的吓人,向来也是突厥可汗强有力的竞争者,这是突厥无法解决的顽疾。
漠南漠北草原相对于草原游牧帝国来说太过广阔,草原上的部落更是多如牛毛,偏还漂泊不定,逐水草而居。
这就让草原帝国无法像中原王朝一样进行统治,只能用似是而非的分封制来凑合,所以内讧才是草原部族常年不变的主题。
突厥比匈奴,柔然强大的地方不在于武力,而在于它创造了自己的文字,并模仿南方中原帝国创立了官制,虽然很是粗糙,但确实让这个草原帝国有了比较清晰的层级管理制度。
可他们还是逃不脱分封制的痼疾,东西两个小可汗尊奉突厥王庭的时候少,阳奉阴违的时候多。
突厥可汗每隔两三年就举行一次草原盟会,召集东西两汗和草原各个部落的首领贵族去朝见大可汗,其实就是这种分封制度下的无奈产物。
当东西两汗开始缺席盟会的时候,往往也就昭示着草原的内讧又要开始了,比如当年阿史那多闻就是这么干的。
草原上的争权夺利直接而又残酷,草原人常常把血脉挂在嘴边,可一旦争斗起来,父子反目,兄弟相残都是常见戏码,而且动起手来从来不会有太多的犹豫。
权力财富和血脉之间,无论是上层的草原贵族,还是下层的牧民,选择从来都很明确,这肯定不是文明的表现。
而在草原凛冽的寒风之中,野蛮才是草原人的生存之道。
只是如今中原帝国的将士们也不遑多让,大军驻扎在怀远镇,部下们求战之声不绝于耳,尉迟偕深感士气可用,于是抛开疑虑将要动兵之时,朝廷诏令到了。
在此之前,他已经接到了契丹人叛乱的消息,再加上朝廷诏令撤军,这让尉迟偕一下就闻到了危险的味道。
尉迟偕立即召集众将议事,靠着自己在军中的威望,死死压住求战之声,第二天就下达了撤军的军令。
诏令还命他分兵扑灭契丹叛乱,尉迟偕思量再三,决定自己坐镇军中,主持撤军诸事,派左御卫将军寻相率五千骑兵,自大鲜卑山南麓,沿黄水西向进入契丹草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:(m.kanshugee.com)北雄看书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